《家》读后感
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,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,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。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家》读后感,欢迎大家分享。
《家》读后感1妈妈要回的“家”,不是任何一个有邮递区号、邮差找得到的家,她要回的“家”,不是空间,而是一段时光,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,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、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滋滋香气、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、门外有人高喊“限时专送拿印章来”……
妈妈是那个搭了“时光机器”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。
——龙应台《回家》
文中的兄妹四人,在清明节陪母亲回别离半个世纪的湖南老家。然而无论兄妹如何悉心照顾,母亲却是故土难寻、神色凄惶,儿女们也终于明白,所谓的回家,不过是自欺欺人。那个家早就不存在。它只存在于记忆里。人生之无奈,不过如此。更进一步想,那个家,其实只是一种象征:我们被时光抛弃,成为孤儿。不是母亲一个人回不去了,是我们所有人,回不去了。
孩子不想回家,也许是他们觉得家里虽有父母,却没有了欢笑。
情人不想回家,也许是他们觉得家里那人虽在,却失去了温馨。
而暮年的父母,那屋还在,然物是人非。面对垂垂老矣的父母,一脸不屑的我们,早已不是他(她)记忆中的那个追逐笑闹的孩子了。老人眼前的现实,恍惚得犹如一个忧伤的梦,而他们心里的那个家,却真实得难以寻觅。老 ……此处隐藏10440个字……我”烦恼:我病了,外婆背我去看病,结果在途中被石阶绊倒了。
小作者有一个这么好的外婆,多么幸福呀!可我------
不,我有一个更好的奶奶!我的奶奶把外公、外婆、奶奶三个人应该给我的爱,用一个人的力量,全部给了我,我也很幸福呀!
也很幸福呀!
我的奶奶,一个慈祥的老人,头发几乎都白了,眼角刻着一道道深深的鱼尾纹,还有额头上跳动着的,丰富柔美的“五线谱”。
儿时的我,体弱多病,常常胃痛、感冒。我深深地记得,我在幼儿园中班时的一个阴雨天,我患流感,早饭实在吃不下,奶奶只好举着伞送我去了幼儿园。过了一节课,我的肚子就饿得“咕咕”叫。再过了半小时,肚子开始大肆地唱起了“空城计”,好多小朋友都在偷偷地笑我,我没力气给他们计较,只是眼巴巴地望着门口,等待着“救星”奶奶到来。终于,门口出现了奶奶焦急的身影,她见大部分小朋友都出去玩了,只有我有气无力地趴在桌子上一动也不动,便几急急地向我走来,打开包,取出一个新的保温饭盒,原来是我最爱吃的炸里脊。“没吃饭,饿了吧。来,趁热吃点吧!”我后来才知道,那保温饭盒是奶奶当天冒雨跑了好几家商店买的。吃完了,在伙伴们羡慕的目光下,望着奶奶的背影消失在茫茫的雨帘中,心中由然而生一种自豪。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,奶奶又打着雨伞来了,她担心我在幼儿园里午休着了凉,特地把我接回家去。回到家,我发现奶奶刚刚脱下的外衣,已经湿透了。奶奶做午饭时,还在不停得打喷嚏。虽然当时我还小,心里却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……
我的外公、外婆虽然在我出生之前就离开了人世,但我不会像从前那样,听到别人说起外婆就一阵心酸。因为我有一个像《外婆家的石桥》中的外婆那么好的奶奶。她,我的奶奶,弥补了我外婆没有给我的爱!